热点资讯

名师名家+实践案例+顾问咨询+互动授课+游学+案例分析

让高技能人才“遍地开花”

中国经营报

文 赵志疆

前不久,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2022年至2025年,继续实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以及改革举措,厘清了为什么改、怎么改、通过什么途径、达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以此为标志,一项与亿万产业工人息息相关的重大改革拉开大幕。

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出台《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近百个。从“试点探索”到“区域展开”,从职业发展通道设计到薪酬分配指引,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到着力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在“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的方向指引下,一项项改革措施不断提高着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次《方案》明确的重点任务目标有两个:打造400个以上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500个以上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也对应着培养技能人才的两个层面:通过各类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各种技能评价和技能竞赛遴选工匠人才。

关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方案》不仅明确了基本要求和工作机制,而且强调要求:工作室带头人一般应具有高级技师职业技能水平,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并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或具有绝技绝活并在积极挖掘和传承传统工艺上做出较大贡献。生产一线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充分发挥国家级技能大师的技术创新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可以整合人才资源,形成团队合力,为企业和国家培养更多技术骨干和后备人才。因此,《方案》在强调个人业务能力的同时,也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提出了“定期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的具体要求。

统计资料显示,“十三五”期间,有1.14亿人次职工参加各级工会开展的技能比赛活动,有405.6万人次职工通过技能比赛晋升技术等级。技能是产业工人的立业之本,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以比促学、以赛促练,而且需要打造常态化的人才培训基地,完善学习、成长、成才的人才梯队建设机制。以“高标准、严要求、强质量、抓产出”为原则,《方案》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提出了包括软硬件在内的各项具体要求,其中,针对已建项目的要求明显更高。仅以培训规模为例,对新建项目的要求是“能满足年培训2000人次以上的需要”,而对已建项目的要求是“年度开展培训规模3000人次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不少于1000人次”。由此不难看出《方案》的价值取向:一方面积极鼓励“增量”,另一方面敦促盘活“存量”,持续扩大高技能人才的产出。

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近30%。但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培养、使用等方面,与实际需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基于这样的背景,《方案》提出:优先支持建设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等民生重点领域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强相关领域急需紧缺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综观《方案》优先支持建设的相关领域,先进制造业立足当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放眼未来,托育、护理、康养、家政则涉及幼儿看护、医疗、养老等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关乎稳定市场主体、维护宏观经济大局,而且关乎能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完善全方位、多层级的技能培训机制,有助于调动产业工人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快完成从技能人才到高技能人才的跃升。

值得一提的是,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等民生领域,同样需要高技能人才的积极参与。毋庸讳言,这些行业的工作人员普遍仍存在较大的用人缺口,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福利待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职业培训机构和服务仍然太少。将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纳入“优先支持”的范畴,意味着相关的技能培训机构将迎来行业大繁荣和大发展。在此基础上,相关从业人员也将突破人才培养的“天花板”,以更加专业而优质的服务展现个人价值,创造社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