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名师名家+实践案例+顾问咨询+互动授课+游学+案例分析

大批公立医院和医生转型这领域,现在还好吗?

健康界

在这个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秋冬时节,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孙老先生,不幸成为突发脑卒中患者。

68岁的孙老先生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在出院时,他只能拄着拐杖蹒跚而行。

过去日行1万步的他,不愿就此成为需要家人搀扶的人。在出院前,他就联系好了家附近的北京西城区展览路医院(又名北京市第一康复医院),开启了为期20天的康复训练。

经过康复治疗团队的评估,给予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中医针灸治疗等康复治疗措施后,于2022年11月出院的孙老先生,已经可以丢掉拐杖行走了。

这样的病人不在少数。越来越多的病人在术后或急性期之后不再选择「回家继续养着」,而是找到一家设备齐全、理念先进的康复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在康复团队的医师、治疗师、护士的帮助下,努力让自己各方面机能尽可能地恢复到较好的状态。

展览路医院康复治疗区:康复治疗师正在为脑卒中左侧偏瘫患者下肢被动活动。

正是源于如此庞大的康复需求,我国接连出台指导意见,鼓励部分医院转型成为康复医院。

在转型过程中,有不少医院尝到了「甜头」,运行效率和业务收入稳步提升,成为转型成功的标杆。当然,也有很多被转型浪潮裹挟其中的医生们,体会到了别样滋味。


治疗床位转换为康复床位

一级、二级医院转型康复医院

202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申支持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通过转型成为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

意见指出,各地要加强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和安宁疗护机构建设;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

这并非国家层面上首次提出「医疗机构向康复领域进军」的建议。2021年6月,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明确各地开始增加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和床位数量,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

在此之前,早已有不少地方政府主动「拥抱」康复,出钱出力,为众多医疗机构实现向康复「华丽」转身提供政策支持。

以北京为例,2016年7月,《关于加强北京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北京部分公立医院将转型为康复医院,治疗床位还要转换为康复床位,就此拉开了南磨房、太阳宫等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命运转变的序幕。

2022年,北京市卫健委陆续宣布多家转型医疗机构达到二级康复医院标准。包括西城区广外医院、丰台区铁营医院等医院在改善医疗布局和流程、加强康复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之后,通过验收。

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有10余家公立转型医疗机构,达到二级康复医院标准。这些转型机构可在保留第一名称的同时,以「XX康复医院」作为第二名称办理相应的执业变更登记。

除北京之外,多地发文,推动医疗机构向康复转型。2022年1月,江苏省卫健委发文将南京紫金医院和昆山市康复医院升级为三级康复医院,昆山市康复医院因此也成为全国首家县级市三级康复医院。


门诊量翻了一倍

住院床位一床难求

《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4.2%。从数据不难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康复医疗需求持续增长。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二级医院都适合转型成为康复医院呢?

2010年,展览路医院作为西城区属二级综合医院,成为北京市首批转型为康复医院的医疗机构之一。现任院长李菱在医院转型之初尚未来到这里工作,但她仍然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当时的展览路医院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地步。

「二级医院始终是尴尬的夹心层,无法像三级医院那样引进高精尖人才,也不能获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才能拥有的政策倾斜,我们必须错位发展,做出自己的特色。」李菱告诉健康界,在医院转型之初,确立医院定位非常重要。

展览路医院周边医疗资源丰富,5公里内有10余家三级医院,其中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仅500米。天然的距离优势,让两家医院的医联体应运而生。而最终展览路医院也确立成为以骨科术后康复为特色的康复医院。

展览路医院利用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医联体合作关系,医生和康复治疗师定期去北大人民医院接受培训,参加业务查房,熟悉患者手术情况,为早期康复介入做准备。

北大人民医院的术后患者,通过医联体内部转诊优势,下转到展览路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的专家定期到展览路医院开展业务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参与康复方案的制定。

那些在北大人民医院刚刚接受手术的骨伤患者,可能在住院期间就能见到一起查房的展览路医院医生,术后有康复意愿的患者便可以十分顺畅地转诊到展览路医院接受康复治疗,并且康复医生就是自己在北大人民医院见过的医生。

李菱认为,这样的治疗更有连续性,患者体验也更好。两家医院的合作,既缩短了三甲医院的平均住院日,也让康复医院能够服务更多患者,又缓解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可谓三赢。

转型之前,展览路医院的日门诊量仅在500人次左右,如今,日门诊量已经破千,148张住院床位一床难求。

「医院转型成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谈到转型经验,李菱表示,展览路医院地处北京中心城区,居民素质比较高,很多人不再恪守「伤筋动骨一百天」的旧观念,大家的康复治疗意愿很迫切,加上紧邻大医院的地理位置优势,在北京市鼓励二级医院转型的时候,展览路医院成为首批先行者,是非常正确的创新发展方式。

与此同时,拥有一批愿意与医院共同发展的职工,也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展览路医院康复治疗区:康复治疗师正在为脑卒中左侧偏瘫患者下肢被动活动。



转型为康复医生之后

「心里难受」被「成就感」取代

正如李菱所说,人才梯队的搭建是二级医院成功转型康复的重要因素。转型之后,展览路医院中的康复团队医、护、技人员,除了从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引进的专业康复治疗师之外,大部分是原来的医护人员经过培训转岗而来。

「有人最初对放弃自己的本专业心存顾虑,有人非常看好康复专业的前景,转岗是医生和医院相互配合的事情,大多数医生还是愿意跟随医院一起发展的。」李菱说。

展览路医院康复治疗中心主任王玥曾是内科医生,在转型之初,她第一批接受培训成为康复医生。医院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帮助王玥以及与她一起转岗的医生们完成转型。

王玥回忆,医院转型之初,大家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康复评估治疗项目纳入医保的大概只有二十几种,比如对患者平衡功能的训练、运动协调方面的训练,都还没有收费标准,伴随这几年医改政策的推进,国家对康复越来越重视,现在已经有一百多种康复项目纳入医保,一些体现康复医生、治疗师、护士技术劳动价值的项目价格也得到提高,这对我们日常工作的开展非常有利。」

王玥用「成就感」形容当下的工作。王玥坦言,在转型康复之前,自己所在科室的病房里,住的很多病人都是长期卧床的失能病人或者需要临终关怀的病人。

「这些病人三级医院不愿意收,社区医院没床位,回到家里家属又没有照护的能力,只能住在我们这里,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王玥说,已经记不清那几年究竟送走过多少垂垂暮老的患者,只是记得那种工作的感觉并不好,直到医院转型的到来。

王玥所在的科室当下收治更多的是骨科术后和脑卒中的康复患者。看着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从卧床到下地平稳行走,脑出血患者从右边半身不遂到右手可以用筷子夹菜……帮助一个个患者做训练,再目送他们康复出院,康复团队成员每天都可以从工作中体会到成就感。

李菱曾经在医院康复训练室里见到过一名19岁的男孩,这个孩子因为车祸造成前臂受伤,骨折的同时神经受损,男孩在术后右手几乎无法握拳。来到展览路医院后,医生帮他制定了康复计划,确定每天的康复项目和时间。

住院20多天以后,当李菱在训练室再次见到他时,男孩已经能够用筷子夹起弹球。「孩子不再因为右手使不上力而消沉,将来也能继续学习和工作,那一刻我特别开心,感觉我的工作很有意义。」

2022年9月3日,西城区康复医学中心在展览路医院正式挂牌成立。中心成立后,将建立「防、治、康、教、研」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即急性期患者在三级医院接受治疗,急性期过后转入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病情平稳后,再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居家康复训练,实现分层级诊疗、分阶段康复,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李菱希望,这条探索出的成功之路,能够在其他地区复制。

转型康复医院

最好具备这六大条件

事实上,无论是在患者需求还是三级医院床位周转率的倒逼下,康复医院都将在我国医疗健康服务中更有「存在感」。北京小汤山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健康中国康复研究院执行院长武亮深度参与并指导北京多家医院转型康复医院的工作。

武亮对健康界表示,二级综合医院或一级医院转型为二级康复医院,要符合国家二级康复医院的建设标准,这样的转型顺应国家分级诊疗政策要求,是大势所趋,但一家医院如何做好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如何培训、整个体系怎样运转,都要做好顶层设计,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美国国家医学院国际院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励建安对健康界表示,综合医院转型成为康复医院,需要具备六个条件:

首先,医院要明确转型前提,如果纯粹是以经济为目的,或者医院经营不下去才要搞康复,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医院经营不善,转型康复就能活下去」的说法并不成立。

第二,转型之后,医院管理者要对康复医院有清晰的认识,医院如何发展,专业队伍怎么组建,都要由具备康复专业知识的管理者去思考和推进。

第三,除招聘一部分康复专业人员外,医院还要为原有医务人员进行康复培训,要让大家转变思想,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临床医生可以经过2-4周的培训,从事特定专科的康复医师工作。

第四,励建安特别强调,临床转康复时,医生可以在原有专业上进行特定的康复培训,比如心脏专业就做心脏康复,呼吸科护士成为呼吸科治疗师,骨科医生成为骨科康复医生,这样的转型,培训起来会更加顺畅。

第五,医院转型之初,要采购合理的康复设备,避免华而不实。

第六,医院要与当地的医保和卫生主管部门达成默契,不能按照临床的要求解决康复医院的问题。

比如DRG模式就对康复医院运行不利,这源于DRG主要考虑的是急性期治疗,没有考虑到亚急性期和稳定期的康复医疗行为。如果沿用DRG模式,会让部分康复医院不得不采用不合理的方式来维持基本的生存要求。